企业文化
COMPANY CULTURE“我与尚诚”主题征文_我与尚诚
收到“SPM征文活动”的通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不出如何提笔来写,感觉有好多话想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终于今天收拾了心情、整理了思路,提笔写写这些年与SPM的故事。
我与SPM
掐指一算,加入SPM已经有七个年头了,七年的时间里有欢乐、有泪水、有成功的鼓舞、有失败的教训,更多的是成长。
2004年的12月,我踏进了延中大厦的大门,那一刻我不知道我会在这里停留这么久。在综合办公室里填好了“员工登记表”,见过了王老师,开始了我在SPM的第一天。记得当时王老师是让李新全带着我的,让我跟着他学习造价的知识,可是李工太忙,我直到上班的第四天才见到我的师傅,刚刚说了不到十句话他又要出去了,我只好在办公室里看看资料,帮忙做些打印复印的事情。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一个月,事情总算有了转机,造价部搬家了。搬到小木桥之后,我开始慢慢了解了工作的内容,什么是招标代理、什么是投资监理,这些原本脑海里只有四个字的空架子开始一点点变得充实起来。
在小木桥的工作分成了二个部分,一是日常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二是开始学习编制投标文件。当时造价的项目并不多,每个项目负责人都自己来统计自己项目的信息,基本上每个项目的情况只有项目负责人知道,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络就变得不通畅起来。经营室需要统计合同情况、招标代理资质升级、财务室要核实付款单位,人力资源部要统计项目人员情况等等,于是我开始一点点收集起这些信息,分类、统计、汇总,制作《项目情况一览表》、《开具发票申请单》等表单便于自己的工作,现在想来这应该也算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吧,把零散的信息汇总起来加以分析处理,变成有用的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慢慢步入正轨,跟职能部门的联络也越来越畅通,问题得到了解决,开始感觉到了工作的乐趣。2006年行业主管部门的“造价咨询企业的专项检查”又让我感觉到了压力。那一天,王老师将检查通知交到我手上,让我开始着手准备工作,看到文件的内容之后我就懵了,会检查什么内容?要准备些什么资料?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迎接造价咨询行业专项检查,没有之前的相关资料可以借鉴,于是我开始查找通知里的文件,了解文件内容,跟各项目经理收集归档资料,向职能部门收集人员资料,先进行自查整理,再补充不足的内容,总算在那一年顺利通过了专项检查。检查虽然通过了,暴露出的问题却依然存在,造价部的归档制度不够完善、归档资料要求不统一、三级审核手续不齐全、审价报告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急待解决。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开始着手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结合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SPM造价咨询的归档目录及要求,逐步推出了《SPM造价咨询及审价归档要求》及《SPM造价管理用表》,这些表式的应用有的延用至今,有的已经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淘汰了,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例如:招标代理资质升级提交业绩资料的时候,填写表格时要求填写建设单位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为了这些信息我和经营室的同事们加班加点,着实费了不少力气才收集完整,顺利完成了招标代理资质升级工作。之后在编制《合同文件审批表》的时候就将该项内容加了进去,这样即规范了合同审批程序,又可以在项目实施的最初就将这些信息收集起来整理归档。
有些资料收集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但又不是马上看得到使用的效果,可是在需要用的时候又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例如:2008年以前出具的审价报告没有系统的统计过审价报告出具的数量和详细内容,大家都是各做各的,每个项目一共出具了多少份报告?一共审核了多少金额?核减率是多少?都是只有出报告的人自己知道,一旦有人离职或是调动岗位这些数据就流失掉了。于是从2008年起我开始填写《审价报告登记表》在表格里统计了一整年出具审价报告的数量、项目的名称、审核报告的造价工程师、送审金额、核减金额、计算核减率等数据。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终于在前几天编制《电力公司审价服务投标文件》的时候有了用武之地,投标文件里需要提供公司近二年承担过的审价项目的送审金额、审核金额及核减率,这些数据的统计已经在我日常的工作里都完成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平时的收集和积累,我可能要去翻阅近二年所有的审价报告,而且临时翻阅的资料不会完整,现在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的这份数据是真实、完整、可靠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表式并不是一整套推出的,而是在工作当中吸取专业意见,配合工作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增加,而且需要有人一直持续不断的在做、团队成员积极配合才能逐步形成,事实证明这些文件也给造价管理部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时间进行到了2010年,适逢公司要开始三体系贯标的工作,由于原来程序文件里的内容与现行的行业规范和实际操作流程有诸多不符,为了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加入到了程序文件编制的队伍中。之前的几年一直觉得贯标工作离自己很远,好像那件事一直是公司职能部门的工作,在这次的贯标活动中真实感受到了它的威力。在编制程序文件的时候,我们将目前应用的表式和行业规范的要求一并编制进去,使程序文件的执行和日常工作的内容得到了统一,这样使看来复杂的贯标工作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可以消化掉了,也使日常工作能够更规范、统一,得到了二全其美的效果。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文字,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过程当中有遇到挫折、有四处碰壁、也有委屈流泪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记忆又好像只留下了淡淡的印记,姑且当做是成长中的烦恼吧。知识的累积需要从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去收集,经过时间的锤炼,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造价部的那些人
在公司工作了这些年,一直跟造价部的同事工作在一起,由于之前办公场所不在一起,造价部的同事和公司总部的同事接触甚少,不接触就不会了解,我可能算是造价部里跟职能部门接触最多的人了,想借用这个机会毛遂自荐,充当一下桥梁的作用,跟大家介绍一下造价部的那些人。
我所在的造价三项经目前一共在编人员是14人,人不算多,平日里大家各司其职,积极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相聚最多的时候就是午餐时间。午餐时间一到,大家就集中起来了,有的自己带饭,有的吃外卖,带饭的经常会多带一些菜,中午吃饭的时候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品尝一下。这里需要隆重推出二个人物,一个是潘俭,一个是何怡莺。这二个人一个喜欢品尝,一个喜欢研究烧菜,如果今天中午有人带饭的话,潘俭估计会尝遍所有人的菜品,每一样的菜品都会得到“好吃”的结论;何怡莺是兼而有之,即喜欢自己烧,也喜欢品尝,经常尝完了觉得好吃的自己就会回家试试,第二天拿来给大家鉴定一下,所以这二个人在一起吃饭的话就会展现一派“和谐社会”的景象。
由于造价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办公室里并不是所有的人每天都一定会在的,有的去业主那里,有的在项目上协调工作,最经常的就是加班了,说到加班又不得不提到潘俭。去年的世博会想必大家都去过,其中石油馆应该是最受关注的,一边是世博会如火如荼的召开,一边潘俭在加班完成石油馆的结算审核工作,经常是到晚上一二点钟才想起来要回家,图纸铺天盖地的铺在会议室里,大家都说潘俭算起图纸来一个足球场都不够她用。终于石油馆的结算工作接近尾声,审价费也已进帐,但潘俭的眼睛因为用眼过度视网膜脱落。今年在医院里做了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起码要静养一周,她却说一个人呆在医院太无聊了,动完手术没几天就瞒着医生跑出去跟着石油馆的甲方去世博局开会了。潘俭算一个特例,但加班对于每一个造价部的人来说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业主总会在每一个长假之前提出加班任务,于是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都会有大家加班的身影,公司发给员工的年休假也成了摆设,刘仕诺、朱冬美抽屉里面还有09年10年没用过的年休假单。
在公司的这几年里,造价三项经的名称改过几次,从造价部到造价项经部到项目管理事业部到现在的造价三项经,名称虽然变过,可这个集体没变过,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都在用心去工作,去构筑一个良好的氛围。
前些天在前台收快递的时候我问小黄有没有我们部门的快递,她说你们部门我只认识你一个其他的不认识,想来是接触不够多连脸都没有混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是通过我的介绍也好,工作当中接触也好,大家能够更多的增进互相的了解,SPM这个家庭也会越来越壮大。
造价三项经 张依婷
上一篇:“我与尚诚”主题征文_我与尚诚
所属类别: 员工之家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