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COMPANY CULTURE[分享][预告]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收官在即
[分享][预告]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收官在即
不知不觉之间,作为2018年度压轴讲座的《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即将迎来最后三期!

第八期
【讲题】
民居气候观,气候观民居
【讲座日期】
2019年 1 月 18 日(周五)下午3:00

嘉宾介绍:
郝石盟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Visiting student, TuDelft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
荷兰代尔伏特工业大学, 博士生联合培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气候适应性、性能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等。在全国各气候区开展了综合物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人体生理因素和社会生活形态因素的多学科角度的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相关研究发表于国内外期刊及会议。
本期讲题相关:
无论是传统民居还是现代民居,这些在特定气候和资源条件下产生匿名作品,总或多或少地成为职业体系发展的灵感和技术来源,因而于我而言也有着长久的魅力和研究价值,一方面希望汲取其经验作为职业体系的补充,另一方面希望加快自建体系下原本缓慢的试错过程,帮助乡村寻回基于气候响应和适于现代乡村生活方式的地方性。
——郝石盟
![]()
![]()
第九期
【讲题】
见筑·思人——近代在华外籍建筑师调查与研究【讲座日期】
2019年 1 月 19 日(周六)下午3:00
![]()
嘉宾介绍:
郑红彬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建筑史;
曾在《建筑史》、《南方建筑》、《近代史研究》、《建筑师》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博士论文《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研究》获2014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二等奖。
近年研究持续关注近代在华外籍建筑师的调查与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近代在华西洋建筑师研究(1840-1949)》,项目编号:15YJCZH238,已结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重史源与多层视角的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51708367,在研)各一项。
目前正在编著《洋匠录——近代在华重要外籍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
本期讲题相关: 中国近代建筑史可谓外来影响下建筑生产方式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过程。在华外籍建筑师,作为此中“外来影响”最主要的施加主体之一,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线索。本人综合利用国内外出版文献(通商名录、名人录、专业报刊等)、网络及数据库(家谱网及近代报刊数据库等)、档案、访谈等多重史源对近代在华外籍建筑师相关基础资料进行系统调查整理,目前已查明近代在华活动的外籍建筑师总数在1000位以上,先后开办建筑事务所150余家。他们至少来自全球21个国家,他们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他们通过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将近代中国纳入全球化建筑网络。——郑红彬
![]()
![]()
第十期
【讲题】
济南洪家楼天主主座教堂天顶植物彩画纹样的本土化研究【讲座日期】
2019年 1 月 20 日(周日)下午3:00
![]()
嘉宾介绍:
慕启鹏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建筑遗产保护班负责人
柏林工业大学Dr.-Ing
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Diplom
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Master of Art
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专著:《里院的楼:青岛游艺里的保护与再生》、《里院的街:大鲍岛街区的保护与再生》、《里院的楼:大鲍岛历史建筑调查与活化》。
曾在中、德两国从事教学及设计实践工作;自从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调查和研究工作;青岛市城市规划协学会专家库专家,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学术委员;目前主持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胶济铁路工业建筑遗产田野调查及价值评估研究》,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托承担胶济铁路遗产调查和保护编制工作,主持编制《青岛市街道设计导则》;完成青岛市多处里院片区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的遗产现状和价值调研以及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
本期讲题相关: 山东尤其是济南地区作为天主教方济会在中国北方的传教中心,信徒众多,在中国的天主教教区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天主教教士在济南地区修建了众多教堂与教会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它们产生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外来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筑文化传入国内的重要证据,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价值观。在教堂建筑的修建过程中,掺杂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本土化建筑特点,这使它们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并且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晌。 洪家楼天主教堂建于庚子事变之后,—经建成就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它在保留着欧州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的同时,它还有着明显而强烈的民族色彩,如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柱头纹样、穹顶壁画等,是西方宗教文化与东方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相当具有代表性。 以洪家楼穹顶植物彩画为例来研究其本土化进程在建筑学和艺术史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慕启鹏
所属类别: 员工之家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