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COMPANY CULTURE扣件式钢管外脚手架10个验收要点需牢记!
日期:2018年11月07日 10:56

【扣件式钢管外脚手架坍塌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1、搭设准备阶段
在搭设准备阶段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施工队伍的选择,还有一个是搭设材料方面的问题。
(1)搭设队伍无资质,非专业施工团队,无证承包搭设任务。架子搭设人员未经培训,未取得建设主管部门核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书。
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操作,没有按照JGJ130等相关规范要求及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是导致坍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钢管、扣件质量不符合要求,使用劣质、不合格产品。一些施工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选用的脚手架钢管和扣件质量远远达不到规范要求。
同样许多租赁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钢管、扣件在多次周转使用后缺少必要的维护保养,事后还将这些严重变形、锈蚀的材料租赁给施工单位,导致脚手架承载力明显降低,从而引发坍塌事故。
或者照搬照抄网上模板,缺少必要的杆件受力计算、稳定性验算,施工工艺缺乏针对性,方案内容中文本与计算书参数前后矛盾,缺少必要的用于指导施工的详图。
或者编制了相应的方案,但是在实际搭设过程中并未按方案执行。

▍2、脚手架搭设阶段
(1)脚手架立杆基础未平整、夯实,基础表面也未进行硬化,立杆底部未设置垫块。脚手架的基础是保证整个脚手架安全的关键环节,基础必须坚固、稳定、可靠。
它承担着上部所有的施工荷载,基础不达标就会造成整个架体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整体坍塌事故。
(2)杆件间距过大,剪刀撑设置少且不连续。立杆的步距、横距是脚手架整体刚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经计算表明,当立杆步距从1.2m增加到1.8m时,架体的承载力下降26%左右,当横距从1.2I11增加到1.5m时,承载力下降ll%左右。
此外,扫地杆的有无比较,承载力也相差40%左右。剪刀撑对于脚手架起着纵向稳定,是加强纵向刚度的重要杆件。因此各类杆件间距、数量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是导致脚手架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不足而发生失稳坍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型钢悬挑外脚手架锚固段长度小于悬挑端长度,型钢悬挑梁型号以及锚固件与设计不符,小于设计要求。
预埋压环跟钢丝绳吊环未与楼板或者梁中主筋相连接,仅埋在素混凝土中,导致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发生破坏,从而发生架体倾覆坍塌事故。

(4)悬挑梁锚固段设置在阳台板、空调板等楼板厚度较小的位置处,且没有加固措施。
(5)悬挑外脚手架钢丝绳直径未达到设计要求,钢丝绳卡扣设置不足,导致钢丝绳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混凝土构件的棱角处,钢丝绳无保护措施,致使钢丝绳磨损断丝严重。
(6)连墙件设置不符合要求,间距设置过大,数量设置严重不足。连墙件采用柔性连结,预埋钢筋与脚手架立杆相连,仅具有抗拉而无顶撑效果。
连墙件设置在立杆步距1/2处,远离主节点,难以起到约束脚手架横向变形的作用。连墙件采用预埋钢管时,短钢管总长度偏短,导致预埋钢管的预埋深度或者外露长度不够,严重影响连墙件的使用功能。
连墙件对于加强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其稳定承载能力以及避免出现倾倒、坍塌事故有重要作用。因此,连墙件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脚手架的整体安全。

▍3、脚手架使用阶段
(1)脚手架超载。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材料随意堆放,在脚手架上大量堆放各种钢管、扣件、脚手板等等材料。材料堆放过重,堆放不均匀,造成脚手架超载或者偏载,从而引发脚手架倾覆倒塌。
(2)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方便施工,在施工时擅自任意改动脚手架及其防护措施,擅自拆除拉结点,以及随意开洞,并不还原,从而引发架体坍塌事故。

▍4、脚手架拆除阶段
(1)连墙件随意拆卸。施工人员在拆除脚手架的过程中,未按相关规范施工,先将连墙件整层拆除然后再拆脚手架,导致脚手架在施工中缺少水平方向的约束,发生倾覆坍塌事故。
(2)拆除前未对相应施工人员进行全面技术交底,施工人员在拆除过程中也没按照专项方案拆除,将大量拆除后的钢管扣件堆放在还未拆除的脚手架上,导致脚手架超载,从而引发坍塌事故。
(3)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成本,未按规范要求,在恶劣环境中,如强风、雨、雪天气强行施工,违章作业。
那关于脚手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呢?
1)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必须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2)脚手架地基与基础是否夯实;
3)脚手架地基与基础是否平整;

1)脚手架搭设场地杂物清除,平整,并使排水通畅;
2)排水沟的设置应在脚手架最外排的立杆以外的500mm~680mm之间;
3)排水沟的宽度为:200mm~350mm之间;深度为:150mm~300mm之间;水沟的端部应设置集水井一座(600mm×600mm×1200mm)来保证水沟里的水及时的排除;
4)排水沟的上口宽度:300mm;下口宽度:180mm;

1)脚手架垫板、底托的验收是根据脚手架高度及承载来定的;
2)24m以下脚手架的垫板规格是(宽度大于200mm、厚度大于50mm)、保证每根立杆必须摆放在垫板中间部位、垫板面积不得小于0.15㎡;
3)24m以上承载脚手架的底部垫板的厚度必须经过严格计算;
4)脚手架底托必须摆放在垫板中心部位;
5)脚手架底托宽度大于100mm厚度不得小于50mm 。

1)扫地杆必须与立杆连接,不得扫地杆与扫地杆之间连接;
2)扫地杆水平高差不得大于1m,距边坡的距离不得小于0.5m;
3)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3)脚手架立杆接长时除顶层顶部可以使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使用对接扣件连接脚手架架体的接头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1/3;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双立杆脚手架中,副立杆高度不得低于3步,钢管长度不应小于6m。
4)脚手架大横杆不得大于2m,必须连续设置,一排大横杆的水平偏差值不大于脚手架最长度的1/250,且不得大于5cm,大横杆不得设置在同一跨内,脚手架侧面横杆伸出架体宜在10-15cm之间。 5)脚手架小横杆应设置在立杆和大横杆的交点处,必须与立杆使用直角扣件连接,当在操作层时,应在两节点中间再加一根小横杆,以承受和传递脚手板上的荷载,小横杆固定必须使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6)在架体搭设过程中扣件必须合理使用,不得代用和错用扣件,滑丝或带裂纹的扣件绝不得使用在架体中。
6. 脚手板的验收标准1)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完成脚手板铺设必须满铺脚手板对接必须正确,在架子拐弯处,脚手板应交错搭接,并且必须绑牢,不平处用木块垫平钉牢;
2)作业层的脚手板应铺平、铺满挤严、绑扎牢固,离开墙面12-15cm端部脚手板探头长度不得大于20cm,横向水平杆的间距应根据脚手架的使用情况搭设,脚手板的铺设可采用对接平铺也可采用搭接铺设。

7. 脚手架、连墙件的验收连墙件设置种类有两种:刚性连墙件和柔性连墙件,施工现场宜采用刚性连墙件。高度小于24m的脚手架,需3步3跨设置连墙件,高度在24m至50m之间的脚手架需2步3跨设置连墙件。
A、连墙件应从脚手架体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B、连墙件应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C、连墙件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距形布置。
D、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E、脚手架架体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也可采用脚手管、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并在两头设置防滑措施。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F、脚手架架体高度在24m以上的单、双排脚手架必须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G、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应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可靠连接。H、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结构。
I、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分开拆除。
J、脚手架架体高度在40m以上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2)架体高于24m时,必须连续由低到高设置剪刀撑。


3)上下步道必须同脚手架高度一起搭设,人行步道宽度不得小于1米,坡度1:6,运料步道宽度不小于1.2m,坡度1:3。防滑条间距0.3m,防滑条高度约3-5cm。

2)建筑施工脚手架外侧必须设有密目网,密目网必须平整,齐全;
3)在脚手架垂直高度每10-15m需设置防坠落措施,在架体外侧要及时设置密目网。内侧安全网铺设时必须要拉紧,安全网固定绳必须环绕绑扎的固定可靠处。

上一篇:砌体施工全过程标准工艺要点总结
下一篇:82条现场施工经验
所属类别: 员工之家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